是否能快速适应外部环境的干扰,往往决定着一个组织的寿命和竞争力。一些业内学者将这种适应能力称之为「组织的韧性」,有韧性的组织不仅能抵御冲击,还能抓住这些变化经常带来的机遇,甚至发展成行业的领导者和创新者。

而要衡量所谓的「韧性」可以有很多角度。一些企业选择「向外」先发制人,通过快速精准的客户洞察研发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;另有一些企业则会选择「对内」降本增效,用精细化的运营方式减少损耗以求稳求增。

但无论哪种方式,都离不开对「人」的运作,「快速精准」的洞察需要人才对市场做出敏捷反应,「精细化运营」更需要细分领域人才的能力支持。到头来我们会发现,「人效」才是让企业保持「韧性」的关键。

作为HR从业者,对于「人效」的关注,就需要跳出自身专业范围,从企业经营层面给予管理者更多的协同、预见、干预甚至是建议。

然而「建议」并非空穴来风。

对于今天的企业管理而言,想要看清「人效」,管理者不应该只得到「事后汇报」或是对「补救过程」进行决策。一个能内嵌于HR业务的人力资源系统,就能帮企业从「事前——事中——事后」更全面的看待人力资源效能的运作情况,这也是HR SaaS服务商——Moka 始终强调的管理「闭环」概念。

这种「闭环化」的管理思维,值得每一位企业管理者运用在日常管理中,「软硬兼施」以逐步提高企业的「韧性」,以下几个出发点可以为管理者提供一些参考:

出发点一:线上和线下的结合,是适合的闭环方式

所谓「线上」与「线下」的结合,是我们认为从「人力资源规划」业务层面来看,预算管理、编制管理、成本管理、招聘管理以及绩效管理,在绝大多数企业在真实经营过程中,仍有大量会议记录分析、规则不完善、结果不健全等情况,一味强调全业务的线上化、流程化、标准化反而会事倍功半,降低了管理效率。

比如从「预算管理」开始,预算的制定是企业管理者们多次线下会议探讨的结果,HR可以将结果固化在系统上用于预算的执行跟踪。很多企业的预算制定是「年初一次性的」而非「按周期分解」的概念,甚至和编制管理的周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,那就有一定的预设成分在里面,Moka可以帮企业拉通两个管理周期并生成口径统一的数据看板。

如果面临「成本分摊的逻辑不清晰」也没关系,基于系统中的在职人数、同比人均成本、同比人效等数据,有效的人力数字化管理系统会给出企业各业务单元,或是虚拟组织的成本预测,为各业务单元守好成本底线。

诸多类似,各类组织发展的规划动作,可以通过数字化工具引导管理者进行思考和评估,这是形成「闭环思想」的关键一步。

出发点二:多种效能维度的结合,是必要的闭环选择

有价值的人力数字化系统,会考虑到不同行业,甚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,对于人效闭环所需要关注维度的不同,系统可以充分做到在预算分解时按员工类型、成本中心、项目组即虚拟组织、职级、工作地点等设定分解口径,并将这样的口径贯穿于员工在成本中心中的变化、员工在虚拟组织的变化,以及员工的各类人事变动。

同时,CEO的管理风格也会对人效闭环产生一定的影响,管理者可以基于企业经营数据去设定,如招聘、增编、调薪、减员等控制力度,也需要用一种更弹性的方式来考虑。所以在人效闭环的管理过程中,HR可以基于比例、进度、阈值来设定系统跟踪机制,同时也支持选择式的「管控」点组合,比如「强管理」在招聘需求而「弱管理」在员工调薪等。

这样的人效闭环才可能在成长型企业中落地,让管理过程不仅有据可循,还充分践行了管理者的管理思想。因此,真正对管理有帮助的人事系统,应该能结合企业自身特点,灵活设置人效评估维度,唯有「千企千面」才能真正满足企业所需。

出发点三:基于快速变化动作的响应,是智慧的闭环优势

如何面对「变化」甚至是「更快的变化」,是目前最令HR团队头疼的问题:组织频繁调整、人员批量异动、薪酬政策结构性变化等等,可能有时在系统中还没有完成「旧变化」的更改操作,随之而来的「新变化」又需要HR及时响应。

因此,所谓「智慧的闭环」,可以依靠系统帮我们「捕捉」那些会影响人效的各个因素,比如编制的调整、未来的一次人事异动、调薪等等,这样就可以将集中的业务变化分解为多次业务动作后,仍可以交由人事系统帮我们理清成本变化趋势。HR就无需担心一次数据操作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影响。

划整为零,也让预算的预见更为精确。

信息化时代,客观存在的「过往数据」能帮助当下的我们不惧未来,然而在智能化时代,技术的发展让我们意识到,数据可以不再仅存于「事后总结」,而应该结合预测与执行跟踪能力 ,形成各类管理「闭环」。

这也是 Moka 作为智能化人事管理系统,始终坚持的价值理念,通过系统沉淀出的管理「闭环」,让管理者看到更多组织提升空间,为管理提供更多有利、有效的决策支持信息,从而帮助企业更好的落地管理政策。